第十三章、小媳妇(2/2)
《天灵地宝》作者:舞马长枪 2020-01-10 17:25
,估计十有**与耗子吃人参籽有关。因为耗子吃完人参籽后再拉出来,拉到哪儿,哪儿就能长出参苗,也算是个种参能手,把它当成放山人的吉祥物也不足为过。估计是刘二炮也看到了那头怪牛脑袋上的那只耗子,觉得那只耗子不简单,不是普通的小媳fù,这才豁出命追了过去。
徐青山听完后也是哭笑不得,这种事听着虽然有些好笑,但是放山人就认这一套,也没别的办法。
老羊倌见山坡下太平了,拉着徐青山又回到了仓子里,看着地上铺着的那块狍子皮,皱起了眉头。
徐青山见老羊倌盯着那张狍子皮一动不动,也往地上扫了两眼,就问老羊倌在看什么。
老羊倌指着地上的那块狍子皮告诉徐青山,拉帮放山,人数是有讲究的。有三人一伙的,也有七人一帮的。但是不管咋说,都得是单数,抬到人参后,带着人参下山,这叫“去单回双”。拉帮上山讲究“二人不放山,五人不入帮”。眼前就这么一块狍皮褥子,显然是个“撮单棍”的。看这仓子里除了米面粮食,别的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是懂行的人,说不准就是个财mí,上山撞大运来了。
二人不放山,说白了,一人为sī,二人无证,三人为公。两个人放山,真要是在悬崖上发现根参,谁也不敢轻易冒险下去,怕不怕死先不说,真万一下去后,好不容易把参递上来,再让上面的人一脚给蹬下去,死的无凭无证,不明不白的就做了冤死鬼。据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自古也就有了个这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而“四”和“死”,“五”和“无”都是谐音,放山人忌讳这个些字。
撮单棍,也叫放单棍、放溜达山的。敢一个人撮单棍放山的,一种是有经验的人,懂得山规,会观山景,会巡山,会抬bāng槌(挖人参),会打兆头,会打参包子,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还有一种就是做梦都想发财的财mí,多少知道一些放山的规矩,又担心在参帮里放山吃亏,这才偷偷自己上山撮单棍。这种人最受放山人鄙视,一般都是从山东、河北或是山西过来的,上山就是撞大运,听天由命。
徐青山听老羊倌说完后,点了点头,眉梢一挑,问道:“师傅,你说这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山,深更半夜能跑哪儿去了?大半夜的不会是被人参姑娘给勾走了吧?”
老羊倌白了一眼徐青山,骂道:“屁人参姑娘,别瞎白话。看这人明显就不懂得放山,找参的家伙一件没有,不仅这仓子,就连这张狍子皮都是用现成的,没准是出去蹲茅坑拉屎去了。”
徐青山嘿嘿笑了笑,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问老羊倌,会不会这人根本就不是找参的,也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收参客呢?
老羊倌“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仓子里应用的物品一应俱全,米袋子口扎得很紧,上面落了一层灰,显然是先前参帮留下的,住这儿的人根本就没有动过。要么是刚上山,还没吃饭,要么是自己有吃的,用不上这里的米面。如果说下山了,不会连狍皮褥子都不收起来,看样子像是仓惶离开的,可是深更半夜的,这人能去哪儿呢?
先是从火堆里钻出来的那只鸟,然后又是一头驮着老鼠的怪牛,这些事放在一起考虑,老羊倌也倒吸了一口冷气,看来这次上山还真不顺利。虽说这头怪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自己不认得,但是那只鸟根本就不是什么火凤凰,当时也是为了不让关把头他们担心才顺口胡绉。
如果没认错,那只鸟应该就是“火綄鸟”。这种鸟老羊倌以前也没有见过,还是听他师傅说起过,据说在昆仓山里有处山谷,常年大火不熄,大山上的鸟兽草木,都是在炽烈的火焰中生长繁衍,其中有一种鸟就叫做火綄鸟。
在汉代时,西域曾经贡献过一种布,称为“火綄布”。这种布并不是用山里的草木纤维编制的,火烧不破,是用火綄鸟的羽máo制成的。而这种布,西域也只贡献过一次,以后很久没有贡献过。到了三国曹魏初年,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爆烈,不可能包含生物生长的气息,并在他的著作《典论》里明确记述:火綄布是不可能存在的。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把《典论》刊刻在了石碑上,竖在了太庙大门和太学里,同石经并存,奉为经典。恰好就在这时,西域派人竟然送来了火綄布制成的袈裟。魏明帝大冏,赶紧派人把碑刻中关于火綄布的论述全都铲除了,当时引为笑谈。
千百年过去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火綄鸟。这种鸟火中生长,体内生有火精,虽说是至宝,但是先前也没有准备,也不敢冒然出手,只要稍不留神,恐怕就会引火自残,片刻之间化为灰烬。
徐青山听完后也是哭笑不得,这种事听着虽然有些好笑,但是放山人就认这一套,也没别的办法。
老羊倌见山坡下太平了,拉着徐青山又回到了仓子里,看着地上铺着的那块狍子皮,皱起了眉头。
徐青山见老羊倌盯着那张狍子皮一动不动,也往地上扫了两眼,就问老羊倌在看什么。
老羊倌指着地上的那块狍子皮告诉徐青山,拉帮放山,人数是有讲究的。有三人一伙的,也有七人一帮的。但是不管咋说,都得是单数,抬到人参后,带着人参下山,这叫“去单回双”。拉帮上山讲究“二人不放山,五人不入帮”。眼前就这么一块狍皮褥子,显然是个“撮单棍”的。看这仓子里除了米面粮食,别的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是懂行的人,说不准就是个财mí,上山撞大运来了。
二人不放山,说白了,一人为sī,二人无证,三人为公。两个人放山,真要是在悬崖上发现根参,谁也不敢轻易冒险下去,怕不怕死先不说,真万一下去后,好不容易把参递上来,再让上面的人一脚给蹬下去,死的无凭无证,不明不白的就做了冤死鬼。据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自古也就有了个这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而“四”和“死”,“五”和“无”都是谐音,放山人忌讳这个些字。
撮单棍,也叫放单棍、放溜达山的。敢一个人撮单棍放山的,一种是有经验的人,懂得山规,会观山景,会巡山,会抬bāng槌(挖人参),会打兆头,会打参包子,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还有一种就是做梦都想发财的财mí,多少知道一些放山的规矩,又担心在参帮里放山吃亏,这才偷偷自己上山撮单棍。这种人最受放山人鄙视,一般都是从山东、河北或是山西过来的,上山就是撞大运,听天由命。
徐青山听老羊倌说完后,点了点头,眉梢一挑,问道:“师傅,你说这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山,深更半夜能跑哪儿去了?大半夜的不会是被人参姑娘给勾走了吧?”
老羊倌白了一眼徐青山,骂道:“屁人参姑娘,别瞎白话。看这人明显就不懂得放山,找参的家伙一件没有,不仅这仓子,就连这张狍子皮都是用现成的,没准是出去蹲茅坑拉屎去了。”
徐青山嘿嘿笑了笑,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问老羊倌,会不会这人根本就不是找参的,也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收参客呢?
老羊倌“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仓子里应用的物品一应俱全,米袋子口扎得很紧,上面落了一层灰,显然是先前参帮留下的,住这儿的人根本就没有动过。要么是刚上山,还没吃饭,要么是自己有吃的,用不上这里的米面。如果说下山了,不会连狍皮褥子都不收起来,看样子像是仓惶离开的,可是深更半夜的,这人能去哪儿呢?
先是从火堆里钻出来的那只鸟,然后又是一头驮着老鼠的怪牛,这些事放在一起考虑,老羊倌也倒吸了一口冷气,看来这次上山还真不顺利。虽说这头怪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自己不认得,但是那只鸟根本就不是什么火凤凰,当时也是为了不让关把头他们担心才顺口胡绉。
如果没认错,那只鸟应该就是“火綄鸟”。这种鸟老羊倌以前也没有见过,还是听他师傅说起过,据说在昆仓山里有处山谷,常年大火不熄,大山上的鸟兽草木,都是在炽烈的火焰中生长繁衍,其中有一种鸟就叫做火綄鸟。
在汉代时,西域曾经贡献过一种布,称为“火綄布”。这种布并不是用山里的草木纤维编制的,火烧不破,是用火綄鸟的羽máo制成的。而这种布,西域也只贡献过一次,以后很久没有贡献过。到了三国曹魏初年,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爆烈,不可能包含生物生长的气息,并在他的著作《典论》里明确记述:火綄布是不可能存在的。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把《典论》刊刻在了石碑上,竖在了太庙大门和太学里,同石经并存,奉为经典。恰好就在这时,西域派人竟然送来了火綄布制成的袈裟。魏明帝大冏,赶紧派人把碑刻中关于火綄布的论述全都铲除了,当时引为笑谈。
千百年过去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火綄鸟。这种鸟火中生长,体内生有火精,虽说是至宝,但是先前也没有准备,也不敢冒然出手,只要稍不留神,恐怕就会引火自残,片刻之间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