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打飞机章节目录 > 日本二站时的其他飞机资料

日本二站时的其他飞机资料(2/2)

打飞机作者:月月逍遥 2020-01-10 21:30
,主要战果恐怕都是靠自杀攻击取得,彗星作为自杀攻击机是很有威力的,通常携带炸弹从6000米高度进入,在这个高度美军飞机拦截高速飞行的日机比较困难,然后对准目标进行俯冲撞击,彗星携带的炸弹比0战带的要大,撞中目标以后破坏效果要比0战撞击造成的损害更大

    部分彗星在战争后期改装了气冷发动机,航母降落安全性能得到了改善,不过这种修改出现的太晚了,那时日军已经没有什么航母了,所以没改几架。彗星除了俯冲轰炸型以外,彗星也有岸基夜间截击型,数量也不大

    飞机资料(舰上爆击机彗星12型[D4Y2])

    翼面积

    自重

    2,440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50km/h(高度5,250m)

    续航距离

    1,463~3,604km

    上升限度

    10,700m

    螺旋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340马力爱知[热田]32型倒立V型液冷12缸发动机#215;1

    乘员

    2名

    武装

    7.7MM机枪#215;3航空炸弹500kg#215;1,30kg#215;2

    总生产数

    2157架(含改装气冷发动机的彗星)

    主要型号

    11型(D4Y1):安装[热田]21型(标称1010马力)发动机的初期型

    12型(D4Y2):安装[热田]32型(标称1340马力)发动机,风挡形状与瞄准器做了改变

    12甲型(D4Y2A):后部旋回机枪更换为13MM机枪

    12戌型(D4Y2-S):安装20MM倾斜机炮的夜间战斗机型试验机

    21型(D4Y1改):11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22型(D4Y2改):12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22甲型(D4Y2A改):12甲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96式攻击机

    日本海军1930年代中期研制的远距离岸基轰炸机,1930年代日本海军策划日后对英美开战的构想,日本海军认为,海军必需有一种远距离的岸基大型轰炸机,在开战时可以直飞敌人后方纵深重要基地,利用鱼雷与炸弹攻击对方舰艇,港口,工厂,机场等重要设施,力争在双方主力决战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敌人的实力,使自己的主力舰队可以在决战中,顺利的击败已经被严重削弱的敌人

    于是在1934年日本海军提出了9试中型陆上攻击机开发任务书,要求该机能够用炸弹与鱼雷轰炸1500公里以外的陆上与海上目标,并且具有当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在当时看来这似乎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当时的日本航空工业还比较落后,日军的航空武器大多数都是由外国公司设计,发动机多数靠进口或仿制,而且国外发达国家也没有研制过这样性能的轰炸机,当时的战斗机与轰炸机多数都还是些双翼飞机,航程一般不过1000公里,这样高的性能指标对日本的航空制造工业与设计能力水平都是个考验

    不过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顺利的完成了该机的设计任务,当时三菱公司研制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发动机,所以设计9试中型陆上攻击机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为了提高飞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断的放弃了双翼机设计,使用了单翼设计,并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减小飞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单翼飞机之一,机身则为全金属单壳式结构,公司编号的试飞成功标志着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G3M试飞期间还曾到国外去秀了一把,当时欧美国家虽然觉得G3N的确水平很高,但又认为G3N肯定不是日本独立设计制造的,一些国家的报纸还发表过报道,认为G3N装的是从欧洲进口的先进发动机,后来干脆推测G3N与更早时期的日本飞机一样,是由日本雇佣的欧洲飞机设计师帮日本人设计的,差点没把日本人气死

    G3N在1936年正式被海军订购,海军称其为96式陆上中型攻击机,该机的总设计师是本庄季郎,此外还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彦,尾田弘治,福永说二,高桥己治郎等日本著名航空设计人员参与设计,96式中型攻击机的航程非常大,可以说是当时航程最远的轰炸机,为了满足发挥这种轰炸机的训练需要,日本海军特地为96式陆上中攻修建了鹿屋与木更津2个航空基地,训练结束后被部署到了台湾,从台湾起飞的96式陆上中攻可以威胁新加坡,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等广大区域

    1937年96式陆上中型攻击机开始投入实战,大肆轰炸中国内陆,但也并非没有损失代价,1937年8月14日96式陆上中型攻击机首次作战,从台湾起飞对杭州笕桥空军基地和安徽广德基地进行轰炸,在杭州湾上空遭遇中华民国空军拦截就被击落3架另有3架被严重击伤。战争中96式中攻作为日本海军侵华轰炸机的主力,除对前线抗日**阵地狂轰滥炸以外还对南京,南昌,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进行长期轰炸,造成中**民死伤惨重,至于所造成的物资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恐怕是当时中**民最痛恨的日军飞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96式陆攻又充当了日军攻南洋的急先锋,从台湾起飞的96式陆攻猛烈轰炸了菲律宾,马来亚地区地面目标,从法属印度支那起飞的96式陆攻在马来地区用鱼雷击沉了英国部署在远东地区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当时由于英军见惯了英军慢吞吞的双翼鱼雷攻击机,突见到单翼的96式陆攻扑来,感觉简直是风驰电挚,顿时慌了手脚,结果被96陆攻轻易击沉了2艘主力舰,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96陆攻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英军,美军,荷军都造成了重大损失,战争中期由于有速度更快,载弹量更大的1式陆上攻击机接替,96式陆攻就退出了第1线改装以后充当海上反潜巡逻机,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飞机资料(96式陆上中型攻击机11型[G3M2A])

    翼面积

    自重

    4,770kg

    最大重量

    7,642kg

    最大航速

    350km/h

    续航距离

    4,000km

    上升限度

    7,500m

    螺旋桨

    3叶定速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790马力三菱[金星]3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215;2

    乘员

    7名

    武装

    7.7MM旋回机枪#215;3航空鱼雷#215;1或航空炸弹00kg

    总生产数

    1048架

    主要型号

    11型(G3M2A):最初生产型。安装[金星]3型(标称790马力)发动机

    21型(G3M2):安装[金星]41型(标称1080马力)发动机,机体沿用11型设计

    22型(G3M2C):修改了后方机枪塔,机体2侧追加了机枪射击舱

    23型(G3M3):最后生产型。安装[金星]51型(标称1200马力)发动机,机体沿用22型设计

    1式攻击机

    太平洋战争中最有名的日本轰炸机,粗而圆的机身象极一根大雪茄,日军称做飞行雪茄,早期的型号无任何装甲保护,因此很容易被美军击落,被戏称为飞行的打火机(FlyingLighter),后期安装了装甲与防弹油箱,但总是大量被击落,非常的倒霉,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与海军头号王牌西泽广义都是做为乘客乘坐1式陆上攻击机时被击落,1945年8月19日运载着日本投降谈判团前往硫磺岛美军基地的也是1式陆上攻击机

    1式陆上攻击机的研制计划是海军1937年提出的12试陆攻计划,当时需要设计96式陆上中攻的后续型,海军提出12试陆攻要有比96式陆上中攻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载弹量。1939年样机试飞,厂方编号G4M,但G4M试飞期非常漫长,直到1941年海军才决定正式采购G4M并给予1式陆上攻击机的称呼,太平洋战争初期1式攻击机少量参战,战争初期日军海军轰炸机得到了0战的有效保护,1式凭借大航程和高速度与96式陆攻一道,在太平洋战场逞凶一时,但1式陆攻取代了96式陆攻以后,美军已经找到了对付0战护航的战术,面对采取打了就跑战术的美机,0战再也无法有效的严密保护轰炸机了,没有装甲没有自封闭油箱的1式陆攻非常容易被击落,很快就得到了个空中打火机的称号,虽然如此,1式陆攻在整个大战中一直服役于日本海军,行踪遍及整个太平洋战场,绝对是战时日本海军的主力岸基轰炸机

    飞机资料(1式陆上攻击机11型[G4M1])

    翼面积

    自重

    7,000kg

    最大重量

    9,500kg

    最大航速

    426km/h(高度4,200m)

    续航距离

    2,52~4,2km

    上升限度

    ,500m

    螺旋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410马力三菱[火星]11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215;2

    乘员

    7名

    武装

    20MM旋回机炮#215;1(机尾)旋回机枪#215;4航空鱼雷#215;1或航空炸弹1000kg

    总生产数

    2416架

    主要型号

    11型(G4M1):初期生产型。一部分安装[火星]15型发动机

    12型(G4M2):公司内部对22型试制计划机的呼称

    13型(G4M1):安装[火星]15型发动机的11型机在公司内部的称呼

    22型(G4M2):安装[火星]21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使用4叶螺旋桨,载弹量增加

    22甲型(G4M2):安装了雷达的22型,机身侧面机枪用20MM机炮取代

    22乙型(G4M2):22甲型机身上部换装长身管机枪,相应改变了机身枪塔设计

    24型(G4M2A):安装[火星]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型相同

    24甲型(G4M2A):安装[火星]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甲型相同

    24乙型(G4M2A):安装[火星]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乙型相同

    24丙型(G4M2A):前方旋回机枪改为13MM口径机枪

    24丁型(G4M2E):樱花弹母机,改造了炸弹舱,防弹装甲增强

    25型(G4M2):安装[火星]27型发动机的试验型

    26型(G4M2C):安装[火星]25乙型(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试验机

    27型(G4M2D):安装[火星]25乙型(附带推力排气装置)发动机的试验机

    34型(G4M3):24型的防御装甲加强型,续航距离缩小

    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6型(G4M3C):安装[火星]25乙型(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型号,与26型相同

    36丁型(G4M3E):36型改装的樱花弹母机

    37型(G4M3D):安装[火星]25乙型(附带推力排气装置)发动机的型号,与27型相同

    月光式昼间战斗机

    J1N1是应日本海军30年代后期根据战场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重型岸基战斗机机,在昭和13年(1938年)以13试陆上双发战斗机的名义开发,在0战设计成功后,日本海军又提出了13试陆上双发战斗机应具备0战的速度与格斗能力并有96式陆上攻击机的航程,而且还要装备后座遥控活动机枪塔!!!

    为此,J1N1设计采用了前缘缝翼和空战襟翼,具有很好的运动性能,但由于J1N使用的遥控枪塔超重而且射击很不准确,所以根本达不到海军的要求,J1N1就失去了战斗机的资格

    不过当时海军很缺乏新式陆上侦察机,战场上只得经常借用陆军的侦察机,海军觉得很没面子,J1N1作为战斗机的开发努力失败后,海军看上了J1N1的大航程,所以没有达到陆上战斗机要求的13试陆上战斗机就被海军以2式陆上侦察机的名义在1942年投产服役,成为了海军的陆上侦察机,编号为J1N1-C,不过J1N1-C是夜间侦察机,白天侦察海军依然要依靠陆军的高速侦察机

    JIN1-C服役后,开始在南洋前线执行夜间侦察任务,在夜间搜索海上的敌人舰艇,并且比较胜任,但在1943年3月,台南航空联队251航空队的小园安名中佐突发奇想,提出了在J1N1-C的机身上安装2门向斜上方射击的固定机炮与2门向斜下方射击的固定机炮的构想,小园指出;J1N执行夜间侦察任务经常可以遭遇到美军由大型轰炸机改装的夜间巡逻机与进行夜间骚扰的大型轰炸机,J1N1-C虽然飞行性能好,但因对方装甲坚固且JIN1-C的活动枪塔射击不准确,无法给予有效打击,不如拆掉枪塔,改为向上或向下射击的固定机炮,这样利用J1N运动能力方面的优势,就可以轻易的在敌机下方或上方用机炮结果对方,而且还能避开对方大部分自卫火力的打击。这个建议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于是251航空队获准改装了3架J1N1-C,拆除了机身枪塔,安装了2门向斜上方射击的固定航炮与2门向斜下方射击的固定航炮,1943年5月,改装后的J1N1-C在前线开始了夜间战斗机任务实战测试,改装后的J1N1-C首次投入使用就一连击落了多架盟军大型轰炸机,5月21日夜晚在布干维尔上空1架改造的J1N1-C竟在1小时内连续从后下方击落2架17。海军得到了J1N1-C改装夜间战斗机获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立即下令工厂生产拆除枪塔安装倾斜机炮的J1N1,给予了J1N1-S的生产编号,1945年8月,新生产的J1N1-S正式成军服役,海军给J1N1-S起了月光这个名称,成了制式夜间战斗机,负责夜间截击任务

    J1N1-S月光是日军第一种安装斜炮的截击机,以后有很多2式陆上侦察机(J1N1-C)也被改造成了月光夜间截击机,到1944年底停产前一共生产或改造了477架月光,以后日军海军还把一些银河轰炸机改装成了极光夜间战斗机,还专门设计了双发夜间战斗机电光,但极光与电光并没有投入过夜间实战,月光夜间战斗机是日本海军战争期间唯一大量投入实战使用的夜间截击机

    在南洋战场月光投入使用后美军的17与24遭受到了很大损失,美军被迫在有月光威胁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17与24进行夜间巡逻或骚扰,月光拦截轰炸机一般是从下方接近对方轰炸机,然后用装在机身上的机炮向上攻击轰炸机,战争末期月光战斗机也调回了本土参加对抗29的攻击,月光爬不到29的高度,但只要月光保持在29下方比较近的距离飞行就可以利用机身上的上射机炮轰碎29,可月光爬升到可攻击29的高度需要时间太长,截击效果不理想,除了用于拦截轰炸机外,战争末期月光主要用于在夜间对美军舰艇展开自杀攻击,到战争结束时仅剩余40多架

    飞机资料(夜间战斗机月光11型[J1N-1S])

    翼面积

    自重

    4,562kg

    最大重量

    7,527kg

    最大航速

    504km/h(高度5,40m)

    续航距离

    2,547~3,77km

    上升限度

    9,320m

    螺旋桨

    3叶定速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100马力中岛[荣]21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215;2

    乘员

    2名

    武装

    20MM向上倾斜机炮#215;2,20MM向下倾斜机炮#215;2航空炸弹250kg#215;2

    总生产数

    477架(含由2式陆上侦察机改造的数量)

    主要型号

    11型(J1N1-S):武器为向上与向下射击的倾斜机炮各#215;2,后期加装截击雷达

    11甲型(J1N1-Sa):取消了向下射击的倾斜机炮,向上射击的倾斜机炮增加为#215;3,安装截击雷达

    12型:计划安装大功率[金星]发动机的性能提升型号,战争期间并没有实际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