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志愿第二师(2/2)
《明末中兴路》作者:女侠独孤雯 2021-04-03 00:23
出的缺口在白天展开了猛攻。激烈的战斗也在大军抵达的第六天彻底爆发了。
一开始的时候,城外敌军的进攻在革命军第九军的抵抗之下很快就遭遇到了重挫,特别是在整个徐州城的各个方位都做了详细的标定并且制定了不同火器从不同位置开火的射表之后,守军至少可以集中城内一半左右的火器通过抛射或者直射的方式打击一个范围内的目标的情况下。而且经过一年有余的建军,新建军队的训练质量也并非如当年北京城攻防战的时候那样差了。
虽然城外的明军依托不计成本代价的炮火,进攻一方的损失比拉的不过于悬殊,仅仅三倍于守军,可是这样的代价似乎仍然是进攻一方不可接受的。
然而,守军的兵力毕竟只有进攻方的六分之一,再加上第一天的交锋就有上千人战死,两三千人死伤,烈度超乎想象,不得不开始从城内的丁壮重广泛的组织“志愿先锋队”支持城头的作战并投入到积累的攻防对抗中了。
这样一来,让守军损失率大大降低的同时,也通过临战选兵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优秀队伍、优秀士兵脱颖而出。这一切也都归功于萧轩在临走之前的“放权”
在仔细权衡之下,萧轩终究没有禁止除了自己这个主角之外,队伍内的其他人也自发的建立大同社组织体系。
很显然,如果大同社组织体系不是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意识形态,而是基于关系和人身依附,也不可能在实战中起到明显而有效的作用了。因此组织的扩张只需要原有组织上级的评议而并不需要萧轩所负责的最高层甄别。
在张凡的组织之下,百余名大同社社员为核心、五百人规模的志愿营为核心,徐州革命军志愿团的骨架也很快确立了下来,并在严重的战场压力面前不得不扩编为志愿军第二师。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过度的扩张兑水,就像苏联早期时代的苏联红军那样,在最基层的战斗表现方面,这支队伍似乎并没有相对其他单位,甚至城外敌军的明显战斗力与伤亡比优势。可是在指挥和主动性乃至伤亡损失承受力方面的优势,还是立即扭转了守军在遭遇不轻伤亡损失后兵力捉禁见肘的局面。
“原先的消息真的准确么?守军真的只有最多不到两万人左右?怎么连续多日的消耗,似乎城内的守军却依旧没有明显减员的迹象,各处仍然有充足的兵力?”朱常瀛也感觉到了奇怪,激烈的战斗在真正的攻击展开后持续了五天,进攻中的大军仅仅战死的人就多达数千人规模,损失则超过一万五千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攻城大军在不影响士气的情况下所遭遇的一个极限。
只是激烈的交战中防守的一方也不免有人在作战中被俘,当志愿师没有离开徐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朱常瀛也开始意识到这一次进攻很有可能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了。
(本章完)
一开始的时候,城外敌军的进攻在革命军第九军的抵抗之下很快就遭遇到了重挫,特别是在整个徐州城的各个方位都做了详细的标定并且制定了不同火器从不同位置开火的射表之后,守军至少可以集中城内一半左右的火器通过抛射或者直射的方式打击一个范围内的目标的情况下。而且经过一年有余的建军,新建军队的训练质量也并非如当年北京城攻防战的时候那样差了。
虽然城外的明军依托不计成本代价的炮火,进攻一方的损失比拉的不过于悬殊,仅仅三倍于守军,可是这样的代价似乎仍然是进攻一方不可接受的。
然而,守军的兵力毕竟只有进攻方的六分之一,再加上第一天的交锋就有上千人战死,两三千人死伤,烈度超乎想象,不得不开始从城内的丁壮重广泛的组织“志愿先锋队”支持城头的作战并投入到积累的攻防对抗中了。
这样一来,让守军损失率大大降低的同时,也通过临战选兵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优秀队伍、优秀士兵脱颖而出。这一切也都归功于萧轩在临走之前的“放权”
在仔细权衡之下,萧轩终究没有禁止除了自己这个主角之外,队伍内的其他人也自发的建立大同社组织体系。
很显然,如果大同社组织体系不是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意识形态,而是基于关系和人身依附,也不可能在实战中起到明显而有效的作用了。因此组织的扩张只需要原有组织上级的评议而并不需要萧轩所负责的最高层甄别。
在张凡的组织之下,百余名大同社社员为核心、五百人规模的志愿营为核心,徐州革命军志愿团的骨架也很快确立了下来,并在严重的战场压力面前不得不扩编为志愿军第二师。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过度的扩张兑水,就像苏联早期时代的苏联红军那样,在最基层的战斗表现方面,这支队伍似乎并没有相对其他单位,甚至城外敌军的明显战斗力与伤亡比优势。可是在指挥和主动性乃至伤亡损失承受力方面的优势,还是立即扭转了守军在遭遇不轻伤亡损失后兵力捉禁见肘的局面。
“原先的消息真的准确么?守军真的只有最多不到两万人左右?怎么连续多日的消耗,似乎城内的守军却依旧没有明显减员的迹象,各处仍然有充足的兵力?”朱常瀛也感觉到了奇怪,激烈的战斗在真正的攻击展开后持续了五天,进攻中的大军仅仅战死的人就多达数千人规模,损失则超过一万五千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攻城大军在不影响士气的情况下所遭遇的一个极限。
只是激烈的交战中防守的一方也不免有人在作战中被俘,当志愿师没有离开徐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朱常瀛也开始意识到这一次进攻很有可能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