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联军(2/2)
《明末中兴路》作者:女侠独孤雯 2021-04-03 00:23
全力救援波兰人。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云集在华沙城内外的军队就达到了八九万人左右规模,形成了一个力量还算不小的战略集团。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逼近华沙城下的时间还是比西欧方向上的援军略晚了两天,这也是让之前的萧轩所没有想到的。没有太大的犹豫,面对敌军开始渐渐云集的重兵集团。萧轩的选择是暂时让部队重新进入以防御为主的状态,等待着与周大勇所率领的革命军三个军主力部队的汇合。
这当然不是因为萧轩对志愿部队击败对方没有把握。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作战,萧轩也逐渐明白了这个时代欧洲军队的弱点,那就是因为火器的发展导致军队在某些方面过于重视机动作战,野战防护水准即便相比建州主力也有所不如,实际上是利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优势来重创敌军的一个最佳机会,当然不能等到欧洲力量转型过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保证歼灭战能够按部就班的达成当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了。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展开防御之后,刚刚来到了战场之上安顿下来的以天主教联盟为绝对主体的军队一开始有些大的临战压力也放松下来不少。因为很显然:强敌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实力并不自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选择。
在经过了不少临战侦查之后,负责统帅大军的华伦斯坦也终于确定,这些东方前来的强敌的确是一股拥有不少兵力的战略力量。但很显然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为了贪图短时间内的进度而分兵,导致原本十万上下的远征大军分成了两个战略集团。如果等到敌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留守部队增援上来,导致双方以差不多的兵力交锋,那么胜算显然会是很渺茫的。
火器时代的不少交锋也让这个时代的欧洲军事贵族们对战争规律本身有更深入的研究,十分清楚在双方都以投射火力为主要作战依托的情况下,拥有兵力优势的一方所拥有的巨大意义。因此,在经过了临时军事会议的简单商讨之后,华伦斯坦最终还是决定联合瑞典人与波兰人的一部分力量,以六万兵力左右的主力针对华沙城外的三万多人的东方之敌的临时大营展开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并不似想象中的那样强大,那就以一次决定性的攻势来瓦解敌手。
就这样,数以万计的以天主教联盟为主的欧洲联军迅速开始行动起来,并首先以火炮在比较远的地方进行鼓舞士气的试探性开炮,随后整个大军也开始渐渐的行动起来,准备首先依靠兵力优势从三个方向上针对那立足未稳的对手展开强攻。就算不能决定性的解决对手,也要杀伤那些人最多的马匹,为最终消灭这些东方强敌创造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云集在华沙城内外的军队就达到了八九万人左右规模,形成了一个力量还算不小的战略集团。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逼近华沙城下的时间还是比西欧方向上的援军略晚了两天,这也是让之前的萧轩所没有想到的。没有太大的犹豫,面对敌军开始渐渐云集的重兵集团。萧轩的选择是暂时让部队重新进入以防御为主的状态,等待着与周大勇所率领的革命军三个军主力部队的汇合。
这当然不是因为萧轩对志愿部队击败对方没有把握。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作战,萧轩也逐渐明白了这个时代欧洲军队的弱点,那就是因为火器的发展导致军队在某些方面过于重视机动作战,野战防护水准即便相比建州主力也有所不如,实际上是利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优势来重创敌军的一个最佳机会,当然不能等到欧洲力量转型过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保证歼灭战能够按部就班的达成当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了。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展开防御之后,刚刚来到了战场之上安顿下来的以天主教联盟为绝对主体的军队一开始有些大的临战压力也放松下来不少。因为很显然:强敌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实力并不自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选择。
在经过了不少临战侦查之后,负责统帅大军的华伦斯坦也终于确定,这些东方前来的强敌的确是一股拥有不少兵力的战略力量。但很显然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为了贪图短时间内的进度而分兵,导致原本十万上下的远征大军分成了两个战略集团。如果等到敌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留守部队增援上来,导致双方以差不多的兵力交锋,那么胜算显然会是很渺茫的。
火器时代的不少交锋也让这个时代的欧洲军事贵族们对战争规律本身有更深入的研究,十分清楚在双方都以投射火力为主要作战依托的情况下,拥有兵力优势的一方所拥有的巨大意义。因此,在经过了临时军事会议的简单商讨之后,华伦斯坦最终还是决定联合瑞典人与波兰人的一部分力量,以六万兵力左右的主力针对华沙城外的三万多人的东方之敌的临时大营展开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并不似想象中的那样强大,那就以一次决定性的攻势来瓦解敌手。
就这样,数以万计的以天主教联盟为主的欧洲联军迅速开始行动起来,并首先以火炮在比较远的地方进行鼓舞士气的试探性开炮,随后整个大军也开始渐渐的行动起来,准备首先依靠兵力优势从三个方向上针对那立足未稳的对手展开强攻。就算不能决定性的解决对手,也要杀伤那些人最多的马匹,为最终消灭这些东方强敌创造条件。